鹦鹉鱼赏析网

走进《论语》颜渊篇:哲学深度解析与启示

发表时间: 2024-08-25 16:46

走进《论语》颜渊篇:哲学深度解析与启示

《论语·颜渊篇》是《论语》的第十二部分,本文精选其中影响力较为深远,对个人学习、生活较有指导意义的段落深层次解析,邀您一起品鉴。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请教仁道。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复归于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天下的人就都归向仁了。实行仁德,完全靠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看,不合于礼的话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颜渊的问题,涉及了儒学关于“仁”的问题。孔子给出了明“克己复礼为仁”的回答,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一条主要解释。

“克己复礼问仁”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左传·昭公十二年》里。这是夫子引用古成语给颜渊做了解释,是他在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对“仁”这个概念的进一步阐发。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两个方面的意思:礼是仁的根基,这是说仁是内在的,而礼是外在的。正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在的“仁”决定了外在的“礼”,而外在的“礼”又推动“仁”的发展和进步。

孔子意在强调:必须通过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所以后世宋儒说“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

颜回进一步问具体怎么做,孔子所以回答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具体的行动指南。进一步解释了什么叫克己复礼。

视、听、言、动,几乎囊括了一个人的全部行为,如果都能做到,这个人就已经符合了仁道的条件。说明这个人对仁的做法贯穿到了生活的各个角度。

另外关于“天下归仁”这句,清代学者有不同解释,有“归附”和“称赞”这两个说法,我觉得“归附”更符合孔子原意。

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最终的目的是让国家更好的被治理,且孔子之理想恐怕不仅仅是被他人夸赞。孔子是在为当时那个礼崩乐坏的世界寻找解决的办法和出路。而“仁”和“礼”是他为当时社会乱世的治理开出的药方。所以我认为“归附”解释的更合理一些。

“天下归仁”这句话,后边的孟子多次阐发这个命题,并提出了“仁者无敌”的口号。这才有了著名的孟子见梁惠王。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接待贵宾般谨慎,役使百姓如同举行重大祭祀那样小心。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国做事没有怨恨;在卿大夫的采邑做事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够聪敏,请让我照您的话去做吧。”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个话同样不是孔子原话,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仲弓,他就是“可使南面”的冉雍。

冉雍(前531年—?),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定陶)人,孔子弟子。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这里,孔子对“仁”的问题,又从两个方面深入地作了阐发。第一,要求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如同大祭时执礼那样。第二,要以仁者之心,宽以待人。不管是平居在家与人相处,还是在位执政、发号施令,都要有同理心,说话办事要近人情、合民意。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能真正做到这两点,那就接近于仁德了。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请教仁道。孔子说:“仁者,言语是迟钝的。”司马牛说:“言语迟钝,这就能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都很困难,说起来能不迟钝吗?”

先说一下司马牛,司马牛即司马耕,一名犁,子姓,向氏,字子牛,向罗之子,司马桓魋之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华夏族,春秋时期宋国人。前481年,因桓魋专权,司马牛交出封邑,离开宋国到齐国。桓魋出奔齐国,司马牛又到吴国,赵简子、陈成子召他,司马牛没有去,在鲁国城门外去世。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司马耕为向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司马耕楚丘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司马耕以睢阳侯从祀孔子。

“讱”(音“认”):意思是说话谨慎。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也记载过这段对话,并且记载说司马牛“多言而躁”,也就是说他这个人话多。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如果光看这段对话,你可能有点奇怪,司马牛明明的是问仁的问题,和说话有什么关系的?对于这个“多言而躁”的学生,他不是从克己复礼的大道理来开示,不是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底线来阐发,而是直截了当告诉他不要轻言、多言、妄言。

如果你希望自己成为仁者,那么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心态必须放平,不要躁动不安、胡言乱语。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不感到有错而悔恨,那还有什么可愁可怕的呢?”

关于司马牛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做过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段对话是孔子给出的成为君子的具体解决办法。而不是大而化之的概念。

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都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司马牛正直善言而性情急躁,所以在这里,孔子耐心地引导他加强修养,向内省察自己。一切无负于人,自然心中无所愧疚,心胸开阔、坦荡,也就无所忧愁、无所畏惧了。从司马牛和孔子的对话中也可以感觉到他的浮躁和轻率,未及深思就以为什么都很容易。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运主宰,富贵全在天意。’君子谨慎行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礼仪,那么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为什么要担忧没有兄弟呢?”

又是司马牛,请参考前一篇文章中关于司马牛的介绍。

子夏以前也说过。时隔较长今天再说一次。卜商(公元前507年—前400),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尊称卜子。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

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李悝、吴起为弟子,被魏文侯尊为师傅。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具有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去世,归葬于温县,从祀于孔庙,追封魏侯。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这个“亡”是个通假字,通有无的“无”,而不是死亡的意思。

首先盘点一下司马牛的兄弟问题。一路跟着读下来的朋友一定对之前我写过的《述而篇》有印象。在那篇中我介绍过一个叫桓魋(音“颓”)的人。《论语》通读 |《述而篇》(83)。孔子从卫国去陈国的时候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了,带兵要去加害孔子。当时孔子和弟子正在大树下演习周礼,桓魋把树都砍倒了。这种危急时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给自己和学生们鼓劲儿。

这个桓魋就是司马牛的哥哥。而且根据《左传》记载司马牛有兄弟五人。那司马牛为什么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呢?

首先桓魋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他在宋国“犯上作乱”,失败后全家被迫出逃。他弟弟司马牛跑到鲁国,并拜了孔子为师。

师从孔子学习仁义礼智信,司马牛也就自然不再承认桓魋是他哥哥,跟他作了切割。再加上一家人分崩离析,于是他发出了“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的感慨。

子夏的劝慰说:人的生死、富贵自有上天和命运来主宰,但一个人只要言行符合于礼,就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也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这句话颇有点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味道。

但这句话说明两点问题。第一,传统的天命观,宿命论的观念,仍在流行;但另一方面,子夏突出了事在人为,已经有了人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想法。这说明传统的宿命论、天命观,已经开始发生动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察。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潜移默化的谗言,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控告,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称得上是明察了。像水润物那样潜移默化的谗言,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控告,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浸润之谮(zèn):像水浸润物件一样逐渐传播的谗言。谮,诬陷。肤受之愬(sù):像皮肤感受到疼痛一样的诬告,即诽谤。愬,同“诉”。

切肤之痛是直接的感受,能明察、可长远是易于做到的。但浸润无形的谗言、坏话,就不容易做到明察秋毫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无粮顶多饿死),如果没有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那国家就不可能存在了。”

孔子强调治理国家,应当具备三个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占首要地位的。因为这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是立国、立民的基础。在儒家看来富国强兵仍未触及其根源,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个国家也就可以不用存在了。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总要有一存在的意义,就像宗教和主流价值观一样可以凝结整个社会,为整个社会的存在找到一个意义。这样才可以谈得上富国强兵。否则社会是一盘散沙。

然而这个意义在孔子看来是“信”。其实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人为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这才是中国人应该有的价值观。所以我常说,不要向外追求什么普世价值,相信什么自由、平等、博爱。其实这一套说法在两千年前已经为我们说好了。我们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往回看,在历史中寻找我们自己的普世价值。所谓“信”就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础之一,无需他寻,孔子说的很明白。

关于“信”有多重要,就不用我说了。回想一下狼来了的故事,自然就明白了。今天说的有点多,向外看了这么多年。在经济的发展,国立日益强盛的当下,是时候往回看了。其实古书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甚至是直接使用的地方。这才叫真正的文化自信。

个人观点,粗浅认知,还请不要见笑。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鞟(音“括”)指的是去掉毛的皮。质:质地,指思想品德。文:文采'指礼节仪式。说:谈论。驷(sì)不及舌:话一出囗,四匹马也追不回来,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棘子成,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个人。但是我手头查到的资料显示,他是卫国大夫。具体的细节没有祥考。

关于文与质的关系问题,子贡认为应文质兼备,表里一致,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文采和本质同样重要,文采是以本质为基础的,离开了本质,那么文采就没有载体和方法得以彰显;而本质亦须文采来具体表现,离开了文采,本质也就无所依托。两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抽十分之一的税呢?”哀公说:“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抽十分之一呢?”有若说:“如果百姓富足,君上怎么会不足呢?如果百姓不富足,君上又怎么会富足呢?”

说两个点

第一:关于“彻”,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说:“什一而税谓之彻。”再通俗点说就是收总产量的10%。这是西周的田税制度。

第二:有若这个人是第一次见到。介绍一下。有若(前508年或前518年—?),有氏,名若,字子有(一说字子若),世称“有子”,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尊为儒学圣贤。生年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比孔子小四十三岁,为前508年;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作三十三岁,为前518年;卒年史无确载,惟《礼记·檀弓》记“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可见其卒于鲁悼公在位时期。悼公为哀公之子,前466—前429年在位。则有若逝世约在前五世纪中期。

有若的话反映了儒家所主张的的民本思想,也涉及儒学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子张问怎样推崇道德、辨别疑惑。孔子说:“依靠忠诚信实,唯义是从,这就是崇德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马上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惑。‘并非他家比我富,是你异心将我负。’”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两句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的最后两句。

孔子在这里谈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崇德”,一个是“辨惑”。所谓“崇德”是指个人的修养,就是改变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变得道德高尚起来。要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忠、一是信。“忠”是忠厚诚实,要实事求是,不加歪曲。其次就是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别人要尽心尽力。“信”,就是对别人要讲信用。而“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做合情合理的事情。

所谓“辨惑”一般来说是对别人而言的。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缺乏思考、辨别的能力。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齐景公说:“讲得好!诚然,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有粮食储备,我能吃得上吗?”

简单的说一下齐景公。齐景公(?~公元前490年),姜姓,吕氏,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君主。他的大臣中早期的相国有崔杼庆封,后有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以及梁丘据等人。齐景公既有治国的壮怀激烈,又贪图享乐。作为君主,他不愿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与此相应,他的身边就必有不同的两批大臣,一批是治国之臣,一批是乐身之臣,齐景公也和历史上许多君主一样,运用如此的治国用人之道。齐景公在位58年,国内治安相对稳定,然因无有嫡子,身后诸子展开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上下颠倒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杀父弑君的事情屡见不鲜。然而孔子认为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是人身份地位的失序。也就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论你身处何种地位,都应该严行其道,社会秩序才能恢复、国家才能治理。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孔子说:“可据片面之词就能断案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从没有拖延不兑现旧诺言的。

子路的“片言折狱”,历代对此解释众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子路果决明快,凭单方面的陈词就可以做出判断的。

第二:子路为人忠厚,颇受人信任,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讲实话,因此他不用听完双方陈述,凭一面之词就可以明辨是非的。

第三:是负面的,子路太性急,太过轻率急躁,只听一面之词就下判断。这是夫子在批评子路。

至于最接近原意的借哪一种,我没有查到资料,也没有找到可以说服的解释。故而我在这里只罗列不解释。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差不多。一定要使诉讼的案件没有发生才好罢!”

孔子在鲁曾任大司寇,有过处理诉讼案件的经历。

孔子认为之所以有诉讼案件发生,是因为民风还没有归于淳厚,而民风没有归于淳厚,又是因为教化没有大行于世。在孔子看来,明察善断固然必要,但通过教化减少诉讼才是使社会达到和谐的最重要途径。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在位尽职不懈怠,执行政令要忠诚。”

这里孔子的是做官做事要忠诚和勤谨。做官做事要始终如一,不要懒散,懈怠;要以忠信,竭心尽力。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并且用礼节约束自己,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这一段我们以前说过,那个时候说的很详细。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坏处。小人则与此相反行事。”

孔子在这里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叫“成人之美”。其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同一件事。

这个“小人反是”,是从相反的方向给一个解释,来帮助你理解。

费孝通先生在1990年出版的《“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中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正式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发。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派的意思。您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路呢?”

这句话是“为政以德”另一维度的发挥。

从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十分注重行政之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上位的为政者能够做到正己,就可以不令而行,上行下效,使天下人都归于正道。这种为政以德、讲究修身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中人治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担忧偷窃多,问孔子对策。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物,即使奖励他们偷窃,也没有人会偷窃。”

孔子论述的仍然是“上行下效”的问题,仍然强调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则,所不同的是,这里偏重于要求在上位者要廉洁自律。如果领导能够不贪恋财物,那么下属也会在他的影响下,变得正直廉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无道的奸人,来亲近有德有才的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如果您要向善,老百姓自然也会跟着向善。君子的品德好比风,小人的品德好比草,草遇到风,必定随风倒伏嘛。”

以前我说《八佾篇》,提到过这么一句话: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说就是作为行政办事人员要宽恕、仁厚。孔子反对暴政法治,主张“德政”。

孔子的理想是文武、周公之道。以《尚书》为蓝本的仁政、德治。孔子认为以德政来使民心归附,杀伐虽然能威慑众人,却不能真正使人心归服,而且容易埋藏危险的种子,认为天下不可能靠杀伐而变得有道。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称得上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诸侯国里做官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家里做官也必定有名声。”

孔子说:“这只是名声大,不是通达。所谓达,是品质正直,喜好大义,善于察其言语观其容色,总是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做官和大夫的家里做官必定会通达。至于有声闻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有仁德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德,自己还以仁人自居而不疑。那他无论在诸侯国里做官还是在大夫的家里做官,都只是博取虚名。”

在初中教育阶段大家都学过《出师表》,其中有一句话叫: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很明显孔子的后世人把闻和达混用了。而孔子在此对“闻”和“达”分别做了解释。

显然子张对于“达”的理解和“闻”混了,他以为达的意思就是名声在外,人人皆知。然而在孔子看来“闻”与“达”是一对反义词。“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通达之意;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追求虚名。

下面两段都和樊迟有关,先简单介绍一下樊迟。

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樊迟从游于舞雩(音“鱼”)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闲游,说:“请问怎样尊崇道德?怎样去除怨恨?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尽心力于事,然后才有收获,不就是尊崇道德的方法吗?做自我批评,不去批评别人的过失,不就消除怨恨了吗?出于一时忿恨,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得失,以至于连累了自己的父母,这不就是执迷不悟吗?”

按照惯例先说一下这个“舞雩”是什么舞雩,古代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周礼·春官·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舞雩台,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南。古代求雨祭天,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雩,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

子张问过近乎相同的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的解答。(“依靠忠诚信实,唯义是从,这就是崇德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马上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惑。‘并非他家比我富,是你异心将我负。’”)其实这两种回答都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樊迟性格嫉恶如仇,过于刚强。所以孔子让他不要总盯着别人的功过得失,而是先反省提升自己。要脚踏实地的做事,要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感情冲动和浮躁。

至于所体现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我就不赘述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请教什么是仁道。孔子说:“爱人。”樊迟请教什么是智慧。孔子说:“知道人的好坏。”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排他们处于邪曲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曲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安排他们处于奸邪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曲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多么有意义的话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离了。”

樊迟这次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

关于仁,孔子直接给出来“爱人”的解释。明确,直接,有种下定义的感觉。“仁”,正是他全部思想学说的核心。儒学即仁学。有学者认为,孔子这样提出的仁学,是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人的发现,完全正确。

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明察,选贤。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说:“忠言相劝,善意引导,如果对方听不进去也就罢了,可不要自取其辱。”

古代有五伦关系,分别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章太炎甚至认为朋友在人伦中最为重要,主张用朋友相处之道改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其他四伦,主要目的在于突出平等的性质。

其中朋友是非常重要的一伦。它超出了血缘、家族,也超出了地域、国别、信仰的限制。朋友之间讲求“信”、“义”,这是双方相处、人与人相处的关键。

但为什么孔子在这里要说:要忠言直告又要恰当地引导,不宜强加于人。即使是忠言善语,不被朋友接受,也不要去强加于人?

这又要说到孔子因材施教了。这其实是针对子贡的特点而说的。子贡聪明,但喜欢和别人一较高下,且口齿伶俐。喜欢为别人纠正错误。所以孔子提醒他:要忠言直告又要恰当地引导,不宜强加于人。即使是忠言善语,不被朋友接受,也不要去强加于人,否则自讨没趣。

这也是仁爱思想在朋友关系方面的运用,也是中国人应该遵循和发扬的来自于自己经典的普世价值之一。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此章讲的也是交友之道。以文会友被认为是君子所为。朋友之间相互勉励扶持,在一起切磋琢磨,共同走上人生的正途。

《颜渊篇》到此结束,按照惯例把这一篇出现的成语罗列并解释:

克己复礼: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并改掉习性上的缺点,从而做回内心有敬、外在有让的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片言折狱:意思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成人之美:意思是成全别人的好事或帮助人实现他的愿望。

察言观色:意思是留意观察别人的话语和神情,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以文会友:意思是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