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3-05-21 14:59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
它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
去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涵盖红绿黄白青黑六大茶类和
再加工茶-花茶的制作技艺
5月21日
是第四个“国际茶日”
了解关于茶的这些知识
一起来科学饮茶
红茶是世界上产销量最大的茶类
最早出现的红茶之一正山小种
由我国明代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
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先流入欧洲,后被推广至全世界
被列入名录的红茶制作技艺涉及
祁门红茶、滇红茶、宁红茶和坦洋工夫茶
发酵
即茶多酚的氧化程度
是其制作过程的最重要一环
发酵时将揉捻好的茶叶装在透气的篮子里
中间掏空并盖上湿布
茶坯在自身氧化酶的作用下发酵
补充一个小知识
所有的茶都来自同一种植物——茶树的鲜叶
但是
发酵程 度不同
茶叶的具体种类也随之不同
发酵程度越深,茶色也越深
红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大部分转化
对胃的刺激小,产生的氧化物可促进消化
还可驱 寒暖胃、缓解疲劳
冲泡红茶
建议选用白瓷盖碗
水温在90℃-100℃
绿茶在我国历史最悠久
产量最多、饮用最广泛
最早有关绿茶的记载
可以追溯到西周《华阳国志-巴志》
入选名录的绿茶制作技艺多达15项
杀青是绿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艺
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
散发叶内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成形
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
是从发明蒸青制法开始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对此有记载
到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
用锅炒杀青和干燥
绿茶富含茶多酚
有抗衰老、清热消暑、提神醒脑等功效
胃不好不宜饮用浓茶,入睡前不宜多饮
宜用玻璃杯、白瓷盖碗冲泡,宜小不宜大
水温80℃-90℃较为合适
黄茶为特色小众茶类,产量较少
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名录
制作工艺与绿茶接近
但需要“闷黄”
这是形成黄色黄汤的关键一步
将杀青、揉捻或初烘后的茶叶趁热堆积
使茶坯在湿热作用下逐渐黄变
黄茶是我国的特产
“闷黄”工艺形成于明代
黄茶具有降糖、润肺、养颜、养胃等功效
冲泡黄茶宜用玻璃杯或盖碗
较嫩的芽茶可用85℃的水温冲泡
芽叶稍大的水温可在90℃以上
白茶也比较有特色
白茶最早出现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
我国茶文化专家陈椽在《茶叶通史》中说
福建福鼎系白茶原产地
入选名录的是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福鼎白茶以清爽、淡雅、鲜灵见长
萎凋这一制作工艺尤为重要
茶鲜叶通过萎凋失去水分、轻微发酵
降低茶鲜叶的青气与涩味
增加茶汤的清醇滋味
白茶有解酒醒酒、保肝护肝、明目等功效
饮用器具可选茶杯、茶盅等
最好不冲泡得太浓,水温宜在90℃或以上
乌龙茶也叫青茶
色泽青褐,由此得名
起源于福建,已有1000多年历史
入选名录的乌龙茶制作技艺有
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和
漳平水仙制作技艺
做青是乌龙茶制作的特殊工艺
由摇青和晾青两个过程交替、重复组成
使茶叶半发酵,促进香气形成
乌龙茶有调节血脂、分解脂肪、醒脑提神之效
贫血、神经衰弱、便秘者不宜饮用
注意“空腹不饮,睡前不饮,冷茶不饮”
冲泡的茶具选择盖碗冲泡为佳
冲泡水温以100℃的沸水为佳
入选名录的黑茶制作技艺涉及10种茶
包括两种普洱茶:大益茶、贡茶
黑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茶马互市
长期的茶马互市促使茶马古道形成
可能正是内陆和边疆
产销区间的长距离运输
才产生了可长时间存放的黑茶
渥堆是黑茶制作中独特的发酵工艺
将茶坯适当堆积,茶叶在湿热作用下发酵
因富含在微生物作用下的茶多酚氧化产物
饮用黑茶可以调节肠道功能和清除糖脂
还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以及胆固醇
黑茶用料粗老
冲泡时,最好用100℃的沸水冲泡
还可以煮着喝
宜选择粗犷、大气、能过滤茶汤的器皿
如紫砂壶、陶壶
花茶是再加工茶,不属于基础茶类
花茶源于宋、始于明、盛于清
列入名录的
都是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花茶制作过程中比较特殊的是窨制工艺
通常使用绿茶作为茶坯
吸附茉莉花、白兰花、桂花等花香
让茶叶滋味转为浓醇
花茶种类繁多,以茉莉花茶较为常见
有解郁散结、提神醒脑等作用
用白瓷盖碗或透明玻璃杯均可
水温在80℃-85℃左右为佳,不宜久泡
监制:车玉明
统筹:王曙晖、王宇
策划:贾真
制图:潘一景、贾稀荃、刘祯
记者:栾若卉、段菁菁
文案:贾真、刘祯